近年來,雖然智能鎖和視頻鎖的增長非?;馃?,但是從權威機構公布的數據來看,無論是從市場存量還是品牌推出的新品來看,指紋識別模塊仍然是標準的生物識別方案。
作為智能鎖應用廣泛的生物識別方式,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,有些智能鎖的指紋識別頭比較大,有些則相對較小。
相比更小面積的模塊,大面積指紋模塊的皮膚覆蓋范圍更大。那么,在識別準確率和安全性上是不是更好呢?
目前智能鎖的指紋頭多為電容式傳感器。這種傳感器由電容器陣列組成,其中包含大約10000個小型化的電容器。當用戶將手指放在正面時,皮膚形成電容器陣列的極板,電容器陣列的背面是絕緣極板。由于不同區域指紋的脊和谷之間的距離是不相等的,因此每個單元的電容相應地變化,從而可以獲得指紋圖像。
電容式指紋識別
業內指紋識別傳感器的規格一般有160*160、112*88、80*64,而160*160、112*88是常用的規格。面積(可操作面積)越大,一次可以獲取的指紋圖像就越多,這對指紋識別的(拒絕率)和(誤識率)都有很大的幫助。指紋識別模塊越大,面積小的話越容易脫靶。
但是我們平時看到的指紋傳感器的面積并不完全等于面積。也就是說,大面積的指紋傳感器只是決定了指紋識別性能的上限,而不是下限。
所以指紋模塊面積越大,識別性能也不可能越好。據悉,指紋模塊面積越大,但內部芯片面積不變,手指按壓脫靶率也會增加。
從工藝方面來說,目前電容式指紋模塊一般有鍍膜和玻璃蓋方案兩種技術,主要體現在表面處理的不同:涂層方案是直接在指紋芯片表面噴涂油墨,一般做三層涂層,即底漆、中涂和面漆。玻璃蓋方案需要在指紋芯片表面粘貼膠水或膠水,貼上玻璃蓋后消泡。
關于小面積指紋模塊,近年來隨著電容式指紋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,再加上行業內卷化嚴重,未來指紋識別模塊的面積會越來越小,MCU的性能會更高。